老年人被“庞氏骗局”坑惨,背后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骗局年年有,最近特别多。
4月24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在官博上公布了一则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云等8人被捕,案件涉金额超过600亿。一时间大众哗然,唏嘘不已。
还没给大家喘息的机会,上海警方又查处了一起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涉案企业上海捷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期假冒保险公司名义,承诺年化8%至10%的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购买非法理财产品,吸收8000余名投资者资金共计3亿余元。
典型庞氏骗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蓄谋已久!资金链断裂骗局泡沫戳破……这一个个斩钉截铁的结论,就犹如一记记重拳锤在那些受骗人的胸口上。
高利率超诱人,一票老人被坑惨钱可能打了水漂。73岁的陈金花(化名)是善林骗局的受害者,她瞒着女儿拿出28万元积蓄购买了该公司的“理财产品”。得知自己受骗后,陈金花除了留下悔恨的泪水,心里只剩下一个愿望:别让女儿知道。
陈金花原本是一所学校的校工,退休后每个月可以领到退休金2700元。因为老伴去世留了笔钱,加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了40万元。这笔钱对她来说就是养老的“棺材本”,但最后就剩下两万元了。除了投资善林,陈金花还花了10万,购买了其他公司的理财产品,但“那家公司跑路了”。
无独有偶,上海捷量骗局的受害者陈斯(化名),在捷量投入5万的同时,还在善林金融投入了几十万。他表示自己在投资捷量的这段时间,每个月都能收到428元的利息,这让他觉得很心安,没有料到居然是骗局。事后,老人表示,“以后钱就乖乖存银行,什么财富管理、P2P理财,都不会再参与了”。
据警方介绍,上海捷量的8000多名受骗者中,超八成受害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而善林骗局中,像陈金花这样的老人也不在少数。
老年生活焦虑现状,给了骗子可乘之机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老人不再安于守着每月那点“退休金”,开始学习投资,理财,用钱生钱。老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时代在发展,他们也渴望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生活现状的焦虑,在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他们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的方式来给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增值,以缓解生活的压力。
但相比于成长在网络时代,擅长通过网络获取海量信息的后辈,老年人并不具备信息甄选、筛查的能力,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不仅不全面,还可能不准确。
而且老年人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也更情感化,缺乏理智的判断。很多老人判断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否靠谱,往往是看这家公司广告多不多,门面大不大,以及推销的业务员“亲不亲和,懂不懂事”。也有不少老人,听说身边的朋友买了并且已经获得收益,觉得靠谱,就“入了坑”。正因为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滞后性以及决策的情感化,才一次次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而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人投资的时候并没有和子女商量,事后发现被骗,也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无处诉说。毋庸置疑,在这些骗局里面,有老人自身的责任,但如果子女平时能够与老人多联系,多沟通,或许老人在投资前就会征询他们的建议,很多悲剧可能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