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知多少
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是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重要命题,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无疑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字化时代,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假冒伪劣产品,而是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以“大数据运用”之名,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因此,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一直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消费者享有信息安全权,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第三方合作机构的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严格防控金融消费者信息泄露风险,保障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同时,金融消费者也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主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个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加工和保存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个人身份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家庭状况、住所或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信息。
2、个人财产信息:包括个人收入状况、拥有的不动产状况、拥有的车辆状况、纳税额、公积金缴存金额等。
3、个人账户信息:包括账号、账户开立时间、开户行、账户余额、账户交易情况等。
4、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5、个人金融交易信息:客户在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发生业务关系时产生的个人信息等。
6、其他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包括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等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以及在与个人建立业务关系过程中获取、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后,消费者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1、营销骚扰:被不法分子打包销售,引来各种广告骚扰。
2、钓鱼诈骗:被网络黑灰产业盯上,遭遇有针对性的网络钓鱼和电信诈骗。
3、泄露隐私:不法分子通过后台控制APP,获得用户手机通讯录和行踪轨迹,侵犯用户隐私,对其进行骚扰和勒索。
金融消费者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泄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2、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3、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使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
4、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法院、警方都不会要求您告知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