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普及月|保护个人信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例简介
近日,李女士在微信校友群里看到同学陈某在推荐一款保险产品,宣传内容包括“五年到期,预计年化收益可达6%;急用资金可贷款,贷款利率5%与收益持平,零压力解决现金流”等描述。刚好李女士近期有购买保险的打算,同时看到如此高的收益,李女士就联系了陈某并约好见面详谈。在购买过程中,陈某提出为便于操作及后续业务开展,需要李女士向其提供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还需签署电子授权委托书,这立刻引起了李女士的警觉,终止了购买。
案例分析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或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享有其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不被泄露的权利。本案中李女士在发现自身权益可能会受到侵害的同时立刻终止了购买活动,保护了个人信息及财产的安全。
消费风险提示
1、金融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要将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短信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随便告知他人。不随意签字授权,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及陌生人提供的网站链接,不向陌生账户转账付款。
2、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观念,通过正规机构、规范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获取金融服务。警惕并远离高收益低风险的借贷、理财活动,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受到诈骗手段的侵害。
3、金融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认真阅读各类金融服务的合同条款,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