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宣传周|谨防落入非法金融活动陷阱
案例:
在居委会工作的王阿姨,近期退休在家,热心肠的她,一直想再通过自己的力量继续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碰巧某天在路边看到一张宣传内容为组织老年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海报。于是王阿姨拨通了上面的电话,对方表示需要详细了解可前往其公司。王阿姨来到该公司,看到公司有着“学雷锋、做好事”、“献爱心、送温暖”、“温暖进万家”等等宣传标语,贴着探访贫困山区、帮助社区老人、探访希望小学等照片。公司负责人吴经理告知公司主营业务是健康养生产品,公司有成立“慈善协会”,筹集“慈善基金”,会定期组织协会成员去养老院、社区、孤儿院帮助社会老年人、弱势群体,协会成员有“免费旅游”的会员福利,但是按照级别不同,每年缴纳的会费由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王阿姨心想,会费主要也是用于帮助弱势群体,没有犹豫的交了会费。之后参加几次周边游、文艺演出,组织几次养老院、福利院活动后,与公司负责人吴经理日渐熟悉,某天,吴经理向王阿姨透露自己是某金融投资公司的股东,和银行有业务合作,有内部渠道可以购买短期高息理财,月息20%-30%不等,而且“风险小、回报高、周期短”。王阿姨很心动,但是也心生疑虑,于是将情况告知其儿子,才明白是金融诈骗,是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王阿姨如果投资后很可能最终颗粒无收,本金一去不返。随后王阿姨进行了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
该案中,拥有热心肠的王阿姨退休后本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却因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而是通过街边小广告加入了所谓的“慈善协会”,不仅缴纳了“会费”,还差点陷入“风险小、回报高、周期短”的金融诈骗中。
风险提示:
一、关于慈善组织和金融机构,务必先通过官方网站或权威渠道“验明正身”,勿轻信小广告、陌生来电等。
二、购买金融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平台,认准、记清正规消费金融机构或网络贷款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网站、微博、公众号及产品APP等,查看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明辨真伪;谨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打消“以小钱赚大钱”的想法,不要被不切实际的投资收益和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迷住双眼,在诱惑面前要清醒理智、冷静客观,注意查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不要轻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三思而行。
三、发现骗局及时报警,金融诈骗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在发现骗局后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注意截图保留证据,以方便后续合理维权,借助警方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时刻牢记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和产品,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